• 微信服务号

  • 微信订阅号

新闻中心

告别女性“社交癌”尴尬,你需要知道这几点→

录入时间:2025/4/10       来源:本站   发布者:宣传科     访问次数:

打个喷嚏,大笑几声,一不小心漏尿了

下体坠胀,产后阴道松弛

外阴、肛门疼痛不适 ……

这些由盆底功能障碍引发的难言之隐

正悄悄影响着女性的日常生活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这个关乎女性终身健康的话题——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一、什么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指盆底肌肉和结缔组织结构异常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是女性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因其能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所造成双重影响,也被称之为“社交癌”。

二、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主要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膀胱潴留、下尿路感染、下尿路疼痛、性和肛肠功能障碍等。研究表明,全球每年有数百万计的女性因盆底功能异常而接受手术治疗或其他非手术方式干预。我国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产后女性中有38.65%患压力性尿失禁,8.94%患盆腔脏器脱垂。

三、盆底功能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哪些?

1.妊娠

在妊娠过程中,子宫随着孕周的增加而增大,腹压持续增加使得盆腔内结缔组织长期过度延伸而失去弹性,破坏了盆底的韧带、肌肉、神经、血管及筋膜。

2.分娩

阴道分娩过程中相关支撑结构破坏,导致盆底组织支撑减弱,盆底肌收缩力下降致使盆底功能受损。随着产次增加,盆底肌强度和肌肉力量显著降低。

3.体质指数

肥胖直接影响盆腔脏器脱垂的症状。最新研究结果表明,体质量腰围调整指数每增加一个单位,女性就有38%的可能性患上压力性尿失禁。将治疗性锻炼计划纳入女性体育锻炼中,可以通过控制体质指数,改善女性骨盆底肌肉功能、减轻盆底功能障碍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长,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脏器脱垂患病率的总趋势也在增加,这与雌激素分泌减少和卵巢功能减退,盆底肌肉和韧带萎缩、血液供应减少和黏膜上皮退化有关。

四、如何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一)非手术治疗

研究表明,若能在产褥期坚持做产后康复锻炼,或产后及时评估并干预,盆底肌功能可能恢复至接近未孕状态,从而减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率。

1.盆底康复训练

盆底康复训练(如:凯格尔训练)是让患者有意识地进行盆底肌群收缩训练,通常结合膀胱训练和阴道哑铃训练等,以增强对盆腔脏器的支撑作用。但是,单一的盆底康复训练对于盆底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较低,常常需结合其他干预方式辅助治疗。

2.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

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改善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脏器脱垂等症状,即通过放置在阴道内的电极释放不同频率与脉宽的电流,刺激盆底肌和神经,结合肌电位或压力形成模拟的图像、声、光等信号反馈,改善受损组织,提高肌肉营养供给和耐力性,从而正确锻炼盆底肌,使之恢复正常功能。

3.个性化联合干预

可通过针灸、口服中药、艾灸等中医治疗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改善盆底功能障碍。同时在生活行为方面应做好自我管理,如:减轻体重、避免摄入咖啡因、戒烟、合理饮食、规律排便、排尿等。适当和及时的心理卫生辅导和干预,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能够促进盆底电生理指标的改善。

(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针对的是经保守治疗无效或中重度患者以及老年盆底功能障碍患者。手术方式主要包括阴道全封闭术、半封闭术以及盆底重建术。